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苯咪甲环唑这些常用的农药都属于三唑类杀菌剂。 很多人只知道三唑类杀菌剂很管用,但对其作用机理却不甚了了,所以常会出现“好药没用好”的情况。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三唑类杀菌剂这个大家族。
什么是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主链上含有羟基(酮基)、取代苯基和1,2,4-三唑基团化合物。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具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种类很多,国内推广使用的有20多种。三唑酮是上世纪70年代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同时还开发了三唑醇。上世纪80年代后又开发出了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氰菌唑、丙环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一系列三唑类药剂。 随后,国外一些化学公司还研发了氟醚唑、羟菌唑、环菌唑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消费量来看,戊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因为在大田作物上广泛使用,是中国消费量******的三种三唑类杀菌剂,原药总消费量占整个三唑类杀菌剂的80%以上。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三唑类杀菌剂的防治对象为真菌性病害。 真菌属于细胞生物,也就是说,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都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和植物、细菌一样,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和其它生物不同的是,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类物质。这类物质是由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合成的。和其它生物不同的是,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类物质。这类物质是由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合成的。三唑类杀菌剂就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 没有正常细胞膜的真菌,也就难以形成正常的细胞壁,***终整个菌体就会解体、死亡。 这里有个例外,卵菌等低等真菌形成细胞膜的时候,缺乏合成麦角甾醇的能力,只能利用从其它途径获取到的有机物再代谢为麦角甾醇。 因此,三唑类杀菌剂对卵菌类真菌引起的霜霉病、疫病等病害无效。另外,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引起的病害也没有治疗效果。
常用三唑类杀菌剂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 在棚室中应用发现,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相对于丙环唑、烯唑醇等安全性较高,建议在使用各种三唑类杀菌剂时,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常用三唑类药剂的使用特点。
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的商品主要是10%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杀菌广谱,对各类作物上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左右。 苯醚甲环唑在控制植物长势上作用不明显,但仍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迸行。 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65%、气温高于28℃、风速大于每秒5米时应停止施药。
戊唑醇是另外一种高效、安全的三唑类药剂,现在市面上销售***多的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 戊唑醇杀菌广谱,从棚室中的使用结果来看,对于各种蔬菜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害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效果较好。 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大田作物使用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氟硅唑氟硅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是40%乳油,商品名为福星。氟硅唑是活性******的三唑类有机硅杀菌剂,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之间。 氟硅唑对各类蔬菜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氟硅唑残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期10天以上。
腈菌唑腈菌唑对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 腈菌唑的各种含量的包装较多,剂型也较多,在市面上***为普遍的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较为普遍,所以在购买时要注意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腈菌唑持效期较长,半衰期大约在66天,对作物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建议腈菌唑不宜连续使用。
丙环唑杀菌广谱,对各类蔬菜上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当前,市面上的剂型主要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不能超过3000倍液,防止药害的发生。 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注意不要连续使用。丙环唑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温度******不要超过28℃,贮存温度不得超过35℃。 三唑酮、三唑醇主要防治白粉病、锈病,在蔬菜上使用极少。烯唑醇在部分蔬菜品种上容易产生药害,如黄瓜、丝瓜等,因此在蔬菜上使用也不多。
\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2.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
3.三唑类药剂一般叶面喷施,受药植物的药效可持续15~20天;种子处理后植株持效期达60天;土壤药剂处理,其持效期可高达100天。 因此三唑类药剂常作为种衣剂或穴施、灌根用药。
4.生产中,三唑类杀菌剂******和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 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5.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 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
6.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顶端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因此,不能在植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植物分蘖之前或阔叶植物花芽分化之前。禾本科植物相比阔叶植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
7.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有差别的。 一般来说,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
8.有必要搞清楚每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在某种植物上用于杀菌防病时的安全剂量。
9.三唑类杀菌剂抑制植物生长的剂量和杀菌的适宜剂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限度地用好三唑类杀菌剂。 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可以从一片叶移动到另一片叶子内,或随着导管从下往上移动。 试验证明,只需要在大豆复叶上滴落三滴三唑类杀菌剂药液,一天内即可覆盖整个叶片。 因此,喷施三唑类杀菌剂的时候,喷头要压低一些,既可以降低抑制植物顶端生长的风险,也可以利用向顶传导的特性,保证诸如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等从下往上侵染蔓延性病害的防治效果。
10.三唑类杀菌剂的持效期与用药量的多少有关。用量较少时,持效期也将相应变短。
11.三唑类杀菌剂浓度过大会抑制生长,所以******别在果树花期和幼果期使用。如果使用的话,也别沾到花和幼果上。
12.丙环唑在北方果园尽量不要用,安全性比较差;苹果在谢花后一个月内,即套袋前三遍药里加入至少一种三唑类的药来进行防治白粉、斑点落叶、褐斑等病害,通常在推荐使用的浓度下进行,比方说43%戊唑醇一般使用5000倍以上,10%苯醚使用5000倍以上,相对安全。
13.三唑类杀菌剂和其他内吸性的杀菌剂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植物的抗药性会迅速提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合理用药。
腈菌唑对植物更亲善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戊唑醇、己唑醇等羟乙基三唑类化合物的发现,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腈菌唑就是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 尽管腈菌唑的分子结构上并不带戊唑醇和己唑醇上的羟乙基,但其杀菌活性一点也不差。尤其是对各种作物上的白粉病和苹果、梨树上的黑星病防效非常突出。 腈菌唑对核盘菌、链格孢菌、黑粉菌、锈菌、白粉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效。 腈菌唑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唑类杀菌剂那样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这是在腈菌唑的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剂量,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尤其在瓜类蔬菜的幼苗期。 和其它三唑类杀菌剂一样,腈菌唑属于数量级抗性杀菌剂,也就是说,病原菌对腈菌唑的抗药性与其使用剂量大小有关。因此,在严格把控使用剂量、次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抗药性的增加。 腈菌唑可以和大多数其它杀菌剂复配使用,尤其是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混合使用,优势互补,起到预防、治疗、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和促进植物生长等多重效果。 但腈菌唑和哪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复配比例及其使用剂量等都要根据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等等,在经过充分的试验及分析论证以后,方能应用实施。千万不能拍脑袋确定和实施。 下面推荐几个已经在国内登记了的配方,供参考。
综合来源:中国农业网、赵占周新农堂、农药快讯、现代农药